[匿名] 台灣教職申請經驗分享

版主案:由於上一篇文章有很多的討論,有熱心網友願意進一步分享台灣教職申請的經驗。大家可根據這兩個人不同的經驗,來準備美國與台灣教職申請。

**

上一篇文章比較在海外和國內找工作的經驗,文章雖有偏頗但也大致正確地反應台灣目前對待應徵者的現況。受限於法規制度,薪資結構,又缺乏結構性的招募流程,使得許多應徵者有負面的感受,我自己在面試的過程中也經歷過這種看似不對等的招募過程。然而,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要重複比較海外和國內的大學如何招募新進人才,而是要提供另一種觀點去解釋國內招募的流程,希望可以給海外學者欲歸國的學者一些經驗分享

當然,不免俗的,首先要緬懷逝去的海外校園參訪經驗:上餐廳吃飯還有紅酒可以喝,機票和飯店學校幫你搞定,老師開車接送,要不然就搭計程車報帳,面談時老師們都客客氣氣的,臨走時有時候還有紀念品可以拿。總結一個字:「爽」。

沒有意外的,在台灣校園參訪完全沒有海外參訪的待遇。然而,這不代表國內學校不重視人才,只是招募的風格不同而已國內的老師對於應徵者多半抱著遲疑的態度,他們想要透過不同的方式去評估對你的質疑:返國意願、研究能力、教學熱誠。在訪談的過程中,大概就知道老師們對你是支持、質疑還是無所謂。重點是如何化解老師們對你的種種質疑。

有些老師們很重視血統,因為我在美國不是傳統名校畢業的學生,我得用發表著作去證明我的研究能力不亞於傳統名校的畢業生。在訪談的過程中,有一位老師問我知不知道在某名校的XXX。我說我不熟,但是他們學校去年的畢業生去哈佛。他又問我,那你認識另一個名校的OOO嗎?我說我看過的他的履歷,研究做的非常好,在國外應該很容易可以找到工作。

其實我想要暗示的是國外傳統名校的畢業生直接回國的意願很低。我聽過前幾年台灣有些大學會幫應徵者出機票錢回國面試,但是最後報到率都很低,很多應徵者其實沒有心想要回台灣,把國內校園參訪當作是回台灣探親的工具,所以越來越少學校願意幫應徵者出錢,不過也可能是因為預算被凍結了。

因為海外應徵者的承諾度很低,大部分都把台灣當作是最後的選項,老師們如果感受不到你對回國服務的熱誠,他們不會對你有太大的好感。反之,如果你從應徵的一開始就強調台灣不是你其中或最後的選項,而是唯一或優先的選項,老師們對你的態度會差很多。尤其是如果你又有海外校園參訪的經驗,他們其實是很質疑你的承諾度,你必須不斷的表明你對於回國的意願和對該系的忠誠度,如此,老師們質疑的聲音會小一點。

另外,一些老師們會質疑新進學者對於教學的態度。資深的老師不喜歡年輕的學者只顧自己的研究,不重視教學,搞得學生到處抱怨。我在美國的老師告訴我:教授是可以創造知識 (研究) 與傳遞知識 (教學) 的人。你想要進好學校,你得兩個都做好,因為好學校也吸引好學生,沒辦法應付學生,除非你有顯著異於同儕的發表能力,要不然你在系上很難立足。在台灣我想也一樣,頂尖大學對於新進學者存有教學上的質疑,如果你能在演講時,把一個看似挑釁的問題回答的四平八穩,或者無關的問題拉回主題,這都代表你的教學能力。

回台灣面試,部分老師會用質疑的眼光去看你,其實那讓人不舒服。然而,招募對他們而言也是煩人的工作,台灣招聘教授的流程比國外繁瑣,他們最怕的就是好不容易幫你說了幾句話,拉了幾票,外審也送了,結果你最後不回來其實,最後受害的還是後面幾屆的應徵者,國內的老師只會用更狐疑的眼光看海外的求職者。

關於內定說。國內國外都有這種傳聞,但我基本上會相信這一個支持與質疑的拉鋸過程。開始可能只有一兩個老師覺得你還不錯,最後你的案子過與不過取決於支持派的老師能不能夠用你參訪時的表現降低質疑派老師的疑慮 (研究能力、忠誠度、教學能力) 。系上投票的結果通常蠻一致,是為了不要讓案子被院辦退回或圈選替補人選,所以一致不代表就是內定,而可能只是老師們不想浪費時間再重新跑一次繁瑣的招募流程。

最後我想要說的是,在勞動市場上,每個人剛開始都不知道想要什麼學校,什麼環境,很容易追逐在一間間的學校訪問中很迷失自己。當你真的有心想要打籃球時,會有一位安西教練願意給你一個機會。

雖然「教練,我想打籃球」只是短短的幾個字,但我想安西教練從三井壽的眼神知道他是真的想打球,而且是在湘北打,不是陵南高中或是美國其他的學校。

標籤: , , ,